概要

文学研究科・文学部学术宪章

颁布日期:2008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2020年4月17日

1.前言

我国的大学曾自豪地以高尚深奥的真理探究与知识精英的养成作为大学的社会使命。然而,本校前身大阪商科大学在创办(1928年3月16日)之际,当时的大阪市长关一则认为“时值大阪市新设市立商科大学之际,我们必须认识到,首先不能甘以沦没为专科学校之延伸,亦不能成为国立大学之‘复制’”,并且高瞻远瞩地指出“市立大学必须融入其创设城市之有机组织以及所在城市的市民生活之中”(《展望市立商科大学之前途》)。大阪商科大学及其后身的大阪市立大学,其历史进程正是不断地追求关一市长提出的向市民开放的办学理想。有鉴于此,供职于大阪市立大学以及求学于此的吾等,在努力探究学术真理与培养有用之才的同时,欲真诚谋求使之成为向社会开放之大学,以完成建学以来之使命。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文学研究科、文学部迄今为止在人文科学及行动科学领域,从事领先于学界的研究,有助于文化之进步,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了众多优秀的人才,对学界及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不能安于现状,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要虚心接受外部评价等意见和要求,以资永不松懈之自我钻研。探究学术真理、培养优秀人才、成为向社会开放之大学,作为实现这些崇高理想的自我验证,兹制定《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文学部学术宪章》于此。

2.文学研究科、文学部之理念

  • 通过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的方法及思考方式,探求人类、社会、文化、语言的各种现象及其内在的普遍性。
  • 构筑可以为解决今日人类、社会、城市和文化诸课题做出贡献的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
  • 以最高水准的教育和科研为目标,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从全球视野发布先进的科研成果。

3.人才养成目标

【学士课程】

  1. 培养能够通过人文科学、行动科学的方法和思考方式,对人类、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刻思考的人才。
  2. 培养拥有语言交流能力,具备运用国际和历史视野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3. 培养能够活跃于教育机构、文化行政、出版、大众传媒、国际交流、信息服务产业等第一线的专业人才。
[各学科]

(哲学历史学科)
能够考究人类发展进程与思索过程,具备对人的洞察力和对历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

(人类行动学科)
能够获得理解人与社会的科学方法,从各种视角来思考围绕着人类行动与人类的现象。

(言語文化学科)
能够深刻理解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学和文化,在展望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时,对新的文化创造做出贡献。

(文化构想学科)
深度理解文化,在创造新型文化表现、构筑多文化共生价值的同时,培育可将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的人才。

【研究生院前期博士课程】

  1. 能够在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领域,掌握先端的知识与方法,自觉进行独创性的研究。
  2. 成为对地域教育有所贡献,能够解决城市所面临各种问题的高度专业人才。
  3. 具有终生学习的意欲,通过对人类、社会、文化和语言的深刻理解,成为可以在国际社会和地域社会肩负起各种文化活动的具有高度修养的人。

【后期博士课程】

  1. 具备能够对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的最先端科研课题进行创造性探究的高度科研能力。
  2. 能够与国内外教育科研组织和机构协作,主导推进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的跨国和跨学科研究。
[各专业

(哲学历史学专业)
目的在于明确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结构与发展,在历史和文化中探讨人类的存在方式。本专业统合了研究人类文化之基础的哲学和历史学,在这种教育科研体制之下,我们的目标是阐明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本质、普世价值及其演变。培养能够对专业领域进行加深认识并将视野扩展到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具有广泛知识与教养的专业人员。

(人类行动学专业)
目的在于放眼人类行动之特性、人类与社会以及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现代城市社会所承负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文化摩擦等诸问题,进行综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并以田野调查和实验等行动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注重以实证性数据为基础的分析、理解和理论化。通过掌握有关人类行动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培养对现实社会和人类进行客观性观察的能力,以造就研究型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

(语言文化学专业)
以通过语言从根源上阐明语言相关的所有文化现象领域为目标,包括语言、文学、文化及其相关领域。除阐明以日语、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为中心的各语言圈内从古到今的各类现象之外,也致力于从将语言运用于相近领域的视点出发,加深探究,推动信息技术及世界一体化等与21世纪相符合的教育研究。培养具备敏锐语感与高度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者及专业工作人员等可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

(文化构想学专业)
通过积极将各种文化及文化现象活用到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文化所拥有的力量。同时以主动构建对解决现代社会诸多课题有帮助的文化为目标。掌握文化创新,从比较文化、多文化共生角度建立认知,应用性、实践性地活用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活用这些专业知识来解决文化及文化现象相关的各类课题。培养无论是成为研究人员还是专业工作人员,都可在理论和实践中带头活用文化的人才。

(亚细亚都市文化学专业)
目的是以东亚和东南亚为对象,对城市文化的现状与特点、其形成过程以及今后的可能性,进行综合的比较文化的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化研究、现代城市文化论、文化人类学、艺术学、通俗音乐文化研究、观光研究等博涉各种领域的学习,培养对亚细亚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把握的视点。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论是研究者还是专业人才,均能成为今后亚洲的领军人物。

4.学术研究之目标

  • 公正地推进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各领域的最先进研究,创造新知。
  • 树立起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的知识是在不断密切联系社会、真诚面对社会的具体要求中发展的认识,确立向社会开放的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
  • 立足于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各领域牢固的学术基础,同时能够柔软地顺应新出现的知识状况之变化,开展跨学科研究。

5.地域与社会贡献

  • 学校教育法强调,大学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本身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发挥着贡献社会的机能,但同时必须将其成果直接回馈于地域和社会。文学研究科、文学部将地域和社会贡献定位为大学应负的第三使命,并积极推进。
  • 将文学研究科、文学部教员对地域和社会贡献活动的业绩,作为与教育科研活动、国际交流活动业绩并行的教员考绩指标,奖励教员积极从事该项活动。

6.学生录取方针

文学研究科、文学部以培养对人类、社会、文化和语言感兴趣,具有丰富人性的人才为目标。与此相对应,需要如下人才。

【学士课程】

  • 希望思考人类思想与社会文化之形成发展的人
  • 希望人类行动之原理与社会结构的人
  • 希望思考各种语言和文学艺术的的人
  • 思考如何在社会中活用各类文化行为的人
  • 训练逻辑思维、求索对新生事物之看法的人

【研究生院前期博士课程】

  • 对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专业领域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专业知识的人
  • 在社会经验基础上有志于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专业领域研究的人

【研究生院后期博士课程】

  • 对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专业领域具有高深知识和独创性研究课题的人
  • 具备能够将科研成果向国内外发布的信息发布能力的人

7.教育课程安排和实施方针

【学士程】

  • 培养能够从根本上和原理上探究人类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哲学观点,并辅以在时间轴的变化中发现本质的历史观点。
  • 培养以人类行动各个方面为对象,能够按照观察、调查、实验、田野调查等科学方法进行阐明的能力。
  • 培养以各种语言、文学、艺术为对象,能够进行实证的跨学科的考察,具备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能力、卓越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丰富的国际性。
  • 创造新型文化表现、构筑共生文化、活用文化资源等,培养可在社会中实际活用人类文化行为的能力。
  • 训练作为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之基础的原典、史料、文献等的调查和解读能力,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 为达成上述目标,文学部十分注重以下6点。
    1. 从人文学基础到活用,构建可循序渐进学习的系统性讲义科目。
    2. 从第一学年至最后一学年,所有学年配置小班制的演习科目。
    3. 4年里均可选修全校共通科目,掌握基础素养与跨学科的视点。
    4. 重视英语与新编外语科目,培养有国际视野并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人才。
    5. 承认“辅修”制度,培养进一步广泛活用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
    6. 对毕业论文进行指导,使学生最大限度活用学习成果。

【研究生院前期博士课程】

  • 培养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知识。
  • 培养能够在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专业领域拥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进行研究的能力。
  • 为达成上述目标,文学研究科十分注重以下4点。
    1. 设立“专业共同科目”与“领域专业科目”,让学生可兼顾所属的“研究领域”并均衡学习各个科目,掌握高度知识与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2. 修习由指导老师教学的“研究指导”课程,在2年内均可获得老师帮助,以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
    3. 设立“国际学校教学科目”,培养新研究员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能力。
    4. 承认全校共通的大学院科目的所获学分。

【研究生院后期博士课程】

  • 培养在人文科学和行动科学专业领域立足于深厚学殖进行独创性研究的能力。
  • 培养能够将科研成果向国内外发布的信息发布能力。
  • 为达成上述目标,文学研究科十分注重以下4点。
    1. 让学生积极学习“国际学校教学科目”,并承认全校共通的大学院科目的所获学分,培养新研究员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能力。
    2. 在3年内修习由指导老师教学的“论文指导”课程,并可持续获得老师帮助,以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3. 在获得4个“论文指导”学分后(通常为第2学年)的上学期开始时,学生有义务向指导教授提交 《博士论文写作计划》。
    4. 博士学位论文将由3位教师组成的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

8.学位授予方针

【学士课程】

在为达到上述人才养成目标而设置的教育课程中,学完所定课程单位数并提交毕业论文,通过严格审查者,授予学位。

【研究生院前期博士课程】

在为达到上述人才养成目标而设置的教育课程中,学完所定课程单位数并提交硕士论文,通过严格审查者,授予学位。

【研究生院后期博士课程】

在为达到上述人才养成目标而设置的教育课程中,学完所定课程单位数并提交博士论文,通过严格审查者,授予学位。。

9.伦理纲领

  1. 之自由
    在学术自由之下,以自身的专业判断和伦理观探究真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自觉判断其行动基准。
  2. 公正诚实
    认同一切人类的基本人权与尊严而不侵犯,并顾及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
    公正而且诚实地完成有关教育、科研、社会贡献及大学运营的职责,充满自豪地履行社会责任。
    通过正确的手段完成职责,为实现没有不正行为的大学而行动。
  3. 教育
    以充分的准备和热情面对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意欲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履行与教育相关的说明责任。
    为提高教育能力而不断地努力自我钻研。
  4. 诚挚地从事科研活
    确保学术的客观性,诚挚地从事科研活动。
    尊重其他研究者的学术成果。
    在研究之际,尊重研究对象的人权、生命尊严、被实验动物之福祉、自然环境。
    正确获得和使用科研经费。
  5. 地域和社会
    谋求与社会的相互交流,积极协助,在公正性的基础上,将科研业绩和教育经验回馈社会。
  6. 信息的正确布及管理
    力求正确管理、保管、公开信息。
    努力保护个人信息。
    在使用互联网络之际,努力防止不正当的利用和信息泄露。
  7. 境整
    将大学定位为人类成长的地方,履行与自己相关事项的说明责任。
    互相尊重人格,在相互协作之中,消除一切歧视、性骚扰、高校滥权等,为学习、教育、科研和劳动,构筑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