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研究生院

表现文化学专业

  “表现文化学”,正如这个名称所示,研究的接点或者方法乃是以“文化”为对象。当然,一切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皆是以某种形式来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但“表现文化学”在如下几个特征上,与以往的文化研究有着不同的立足点。

1.面向跨国性文化物力论的视点

  以往的传统人文科学,例如,在英国文学、德国文学、法国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等学术领域,首先是“语言圈”,然后所凭依的“文化圈”成为划分研究领域的框架。这种以“国语”为基础的文化研究,是将近代“国民国家”框架作为默许的前提,依靠与国民文化的正典或者经典结合在一起的规范化文化概念。但是,今天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作为文化领导者的个人和集团的移动性上升,产生出以往国民国家框架所无法回收的文化生产活力。虽然“表现文化学”绝非要去排斥限于特定语言圈和文化圈内部的文化现象研究,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可以拥有横跨多个语言圈或多个文化圈进行研究的视点。这种立足点继承了迄今为止以“比较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等形式进行的研究,但积极吸收考察跨国性文化力学各种理论的同时,力争对这些先行研究领域进行更新和发展。

2.面向各种“表象”形式的视点

  在传统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过“语言”构建的文化活动作为“文本”成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对此,在“表现文化学”中,作为分析对象的不仅仅是立足于语言的文化表现,依附在影像、声音、身体表现等所有媒介上的文化现象都成为分析的对象。不过,这并非意味文字表现形式不为研究核心对象。近年备受广泛使用的“表象文化”一词,则很好地统合了上述两种表现。此外,这种面向多样性表象形式的视点,也包含了这些不同表象形式之间的比较。例如,对小说和游戏、戏剧和电影之间的表现形式和知觉形式的比较考察,也是表现文化学的方法之一。

3.面向通俗文化现象的视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皆以与国民国家相提并论的规范性文化概念(国民文化的正典或经典)为前提。因此,在以往的人文科学中,基本上被视为“高级文化”和“艺术”的事物成为特权化的对象。在这一点上,“表现文化学”也带来了对象领域和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表现文化学”中,传统人文科学未能作为文化对象予以采纳的亚文化、流行文化、时装、广告、身体表现等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此外,探索与这些考察对象相匹配的方法论。这一点与表现文化学众所周知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立场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排斥那些以“表现”为切入点的所谓“高级文化”。

4.现代的和理论的视点

  “表现文化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使研究的对象是某种程度上属于过去的文化现象,也不单纯地将该对象作为过去的东西来研究,而是采取将其与现代的现实性相联系的视点。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的批评理论和文化理论本身,不仅仅要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理论自身也要成为研究的对象,经常检视并加以考察。

5.表现文化学专业的授课

  表现文化学专业所属前期博士课程(硕士)的院生,应选修各专任教员讲授的“表现文化学研究”以及“表现文化学研究演习”。在这些课程中,在各个教员专业领域的基础上,对作品和理论进行讲读和讨论。硕士课程的院生还要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为自己的硕士论文学习必要的知识。对于教员无法涵盖的领域,则开设非常勤讲师的讲授科目。后期博士课程的院生,主要在教员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研究。基本目标是经过学会发表和撰写向学术期刊投稿的学术论文,完成博士论文。设置“表现文化综合研究”科目,全体大学院生出席,各自就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报告。所有教员都出席该科目,向各个院生提供研究建议,确保了多方指导体制。

6.毕业后的出路

  前期博士课程(硕士)多在一般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就职,也有一部分人升入后期博士课程。后期博士课程毕业的院生,以在科研岗位就职为目标,或获取博士后职位,或成为NPO等团体职员。

  考虑报考大学院的考生,请随时向教员发电子邮件咨询。
请在此处网页确认邮箱地址。

通知

师资

野末紀之 教授 19世纪末文化论,身体、性征与艺术表现
高岛叶子 教授 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民间说话、民间传说(特别是妖精传说)的比较文化研究
増田聪 教授 通俗音乐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文化所有论(著作权、作者论等)
海老根刚 副教授 文化理论,影像论,德国研究,表象文化论

刊物

《表现文化》 表现文化学专业和表现文化学科,为教员和大学院生发表表现文化学研究成果,刊行审稿制学术期刊《表现文化》。《表现文化》收入学术典藏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