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研究生院

表現文化學專業

  「表現文化學」,正如這個名稱所示,研究的接點或者方法乃是以「文化」為對象。 當然,一切人文科學的研究領域皆是以某種形式來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但「表現文化學」在如下幾個特徵上,與以往的文化研究有著不同的立足點。

1. 面向跨國性文化物力論的視點

  以往的傳統人文科學,例如,在英國文學、德國文學、法國文學、中國文學、日本文學等學術領域,首先是「語言圈」,然後所憑依的「文化圈」成為劃分研究領域的框架。 這種以「國語」為基礎的文化研究,是將近代「國民國家」框架作為默許的前提,依靠與國民文化的正典或者經典結合在一起的規範化文化概念。 但是,今天全球化的發展導致作為文化領導者的個人和集團的移動性上升,產生出以往國民國家框架所無法回收的文化生產活力。雖然「表現文化學」絕非要去排斥限於特定語言圈和文化圈內部的文化現象研究,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可以擁有橫跨多個語言圈或多個文化圈進行研究的視點。 這種立足點繼承了迄今為止以「比較文化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等形式進行的研究,但積極吸收考察跨國性文化力學各種理論的同時,力爭對這些先行研究領域進行更新和發展。

2. 面向各種「表象」形式的視點

  在傳統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透過「語言」構建的文化活動作為「文本」成為研究的核心對象。對此,在「表現文化學」中,作為分析對象的不僅僅是立足於語言的文化表現,依附在影像、聲音、身體表現等所有媒介上的文化現象都成為分析的對象。不過,這並非意味文字表現形式不為研究核心對象。 近年備受廣泛使用的「表象文化」一詞,則很好地統合了上述兩種表現。此外,這種面向多樣性表象形式的視點,也包含了這些不同表象形式之間的比較。 例如,對小說和遊戲、戲劇和電影之間的表現形式和知覺形式的比較考察,也是表現文化學的方法之一。

3. 面向通俗文化現象的視點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皆以與國民國家相提並論的規範性文化概念(國民文化的正典或經典)為前提。 因此,在以往的人文科學中,基本上被視為「高級文化」和「藝術」的事物成為特權化的對象。在這一點上,「表現文化學」也帶來了對象領域和研究方法的拓展。 在「表現文化學」中,傳統人文科學未能作為文化對象予以採納的亞文化、流行文化、時裝、廣告、身體表現等也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此外,探索與這些考察對象相匹配的方法論。 這一點與表現文化學眾所周知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立場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排斥那些以「表現」為切入點的所謂「高級文化」。

4. 現代的和理論的視點

  「表現文化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即使研究的對象是某種程度上屬於過去的文化現象,也不單純地將該對象作為過去的東西來研究,而是採取將其與現代的現實性相聯繫的視點。在這個意義上,現代的批評理論和文化理論本身,不僅僅要作為研究的立足點,理論自身也要成為研究的對象,經常檢視並加以考察。

5. 表現文化學專業的授課

  表現文化學專業所屬前期博士課程(碩士)的院生,應選修各專任教員講授的「表現文化學研究」以及「表現文化學研究演習」。 在這些課程中,在各個教員專業領域的基礎上,對作品和理論進行講讀和討論。 碩士課程的院生還要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為自己的碩士論文學習必要的知識。 對於教員無法涵蓋的領域,則開設非常勤講師的講授科目。 後期博士課程的院生,主要在教員的指導下,開展自己的研究。 基本目標是經過學會發表和撰寫向學術期刊投稿的學術論文,完成博士論文。 設置「表現文化綜合研究」科目,全體大學院生出席,各自就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報告。 所有教員都出席該科目,向各個院生提供研究建議,確保了多方指導體制。

6. 畢業後的出路

  前期博士課程(碩士)多在一般企業、學校、政府部門等單位就職,也有一部分人升入後期博士課程。 後期博士課程畢業的院生,以在科研崗位就職為目標,或獲取博士後職位,或成為NPO等團體職員。

  考慮報考大學院的考生,請隨時向教員發電子郵件諮詢。
請在此處網頁確認電子郵件位址。

公告

師資

野末紀之 教授 19世紀末文化論,身體、性徵與藝術表現
高島葉子 教授 比較文學、比較文化,民間說話、民間傳說(特別是妖精傳說)的比較文化研究
増田聰 教授 通俗音樂研究,大眾文化研究,文化所有論(著作權、作者論等)
海老根剛 副教授 文化理論,影像論,德國研究,表象文化論

刊物

《表現文化》

表現文化學專業和表現文化學科,為教員和大學院生發表表現文化學研究成果,發行審稿制學術期刊《表現文化》。《表現文化》收入學術典藏庫。